行业动态

茶艺的妙技十篇开云全站

  开云全站开云全站随着养生保健观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由喝茶转变为品茶,茶艺也应时发展,不仅成为一种时尚,而且作为一种职业技能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也顺应形势,开设了诸如茶艺服务等课程。

  现阶段的中职学生都是标准的“90后”,他们喜欢使用电子产品,习惯通过网络搜集信息,经常通过各种网络通信平台进行信息沟通。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求新、求异的心理,因此,充满着浓浓的古典气息的茶艺课程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茶艺教师如果能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融入充满了古典气息的茶艺课堂中,运用时尚的载体,必定可以创设出深受学生喜爱的茶艺课堂。

茶艺的妙技十篇开云全站

  茶是大雅之物,因此,茶艺服务人员的语言、手势、姿势、表情等都要符合“雅”的要求,要努力做到言谈高雅、举止优雅,给顾客一种高雅的享受。而中职学生由于年龄、阅历以及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缺乏对茶艺的“雅”的充分认识,因此,在课堂上会出现部分学生举止随意、高声交流等情况,与茶艺服务人员的要求相去甚远。教师可以巧用信息技术手段,例如,使用多媒体播放《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古典音乐,营造茶艺服务所需的优雅氛围,提升学生对“雅”的认识,让学生在这种优雅环境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

  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一种强大的动力,要让学生掌握茶艺服务的技能,首先要让他们对茶艺课程产生兴趣。

  90后的学生喜欢看电影、听音乐,如果教师平常能注意收集与茶有关的电影与音乐,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必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讲授乌龙茶这一模块时,就与学生共同观看了以乌龙茶为背景的电影《茶王》。电影中不仅介绍了乌龙茶的产地、历史渊源等知识,还有大量的乌龙茶冲泡的情节。学生观看电影后,不仅对乌龙茶的相关知识印象深刻,而且还积极、主动地模仿电影中的角色,进行乌龙茶的冲泡,技能掌握的质量和速度都明显优于往常。

  茶艺服务人员要掌握茶文化的发展史、各地的饮茶习俗等相关知识,传统课堂的知识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而网络所包含的资源却是极其丰富的。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通过网络搜集信息资源的方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认识茶和茶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但要注意的是,现在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错误的信息可能会误导学生,因此,教师必须要认真引导学生,向学生推荐正规的、专业性强的网站。

  在传统的茶艺课堂上,主要是教师先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去感知、模仿,遇到复杂的技能,教师还需反复示范,教学压力可想而知。如果我们能将传统的教师示范与现代化的视频示范相结合,就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视频可以无限次地停顿、回放,对一些相对复杂的技巧,或者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技巧,教师可以通过对视频的操控帮助学生总结出操作要点,加深学生对技能操作关键点的认识。

  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课堂教学并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教师还可以把操作视频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课后学习,这是传统课堂无法做到的。

  教师普遍都有这样的认识:纠正一个错误的习惯比养成一个正确的习惯要难得多。因此,教师在学生技能形成之初,就要促进其正确的操作习惯的养成。教师除了在学生练习技能的过程中巡视指导,还可以巧妙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巡视学生技能训练的机会,将发现的问题用便携式摄录机拍摄下来,然后在课堂上及时播放,让学生通过视频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一些学生在自行练习阶段对自己的一些错误操作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旦播放视频,这些错误动作就会被放大,学生的重视程度自然会有所提高。而且学生会对这种在屏幕上放大的错误印象深刻,在日后的练习中一定会注意避免,其技能的形成会更准确、更牢固。

  将业内人士请进课堂,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价是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让学生顺利从“学位”过渡到“岗位”。但在实际教学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将业内人士请进课堂不可能常态化。而通过远程视频连线的方法,则可以轻松化解这一难题。我们可以邀请业内人士在特定时间,远程观看学生的实践操作,并结合学生的表现做出点评,这样的方式既便捷又高效。

  90后的学生勇于评价、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近两年,“微弹幕”很流行,学生们大都喜欢用这种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将“微弹幕”引入评价环节,让学生利用“微弹幕”对技能练习情况进行互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这种新型评价手段的使用,也会让传统课堂充满活力。

  传统课堂中一问一答的提问方式,并不能使教师真正地、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现代化的在线答题系统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网络在线答题,教师可以对答题的正确率、反映出的知识薄弱点等一目了然。在接下来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教学。

  现代家庭大多拥有网络,学校也有电子阅览室,这为无纸化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完成作业后,可通过网络平台上传,教师既能及时了解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的个人表现进行一对一的回复,实现了师生的良好交流。教师还可以挑选出优秀的作业,在平台上进行展示,供其他学生参考、借鉴,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茶还蕴含着一定的社会功能,例如感恩、包容、分享等。有人提出茶有四大社会功能,即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当今,有些中职学生是独生子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缺乏对茶的社会功能的足够理解。其实,信息技术手段还能帮助学生认识茶的这些社会功能。例如,教师在茶艺授课过程中,可以布置这样一道作业:为你的父母敬上一杯你亲手泡的茶,并请父母拍摄冲泡茶的视频。这看似是在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实则是通过为父母泡茶,让学生与家长之间多一个交流、沟通的机会,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分享。

  茶艺是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需要我们传承下去。茶艺教师如果能将信息技术融入日常教学中,做到古典与现代相融合,那么一定能创设出深受学生喜爱的新型茶艺课堂。

  [1]梁卫华.试论以茶艺推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9).

  传统文化研究者余悦先生在《中国茶韵》中提到:中国茶艺的共性和个性的和谐统一,“一是哲理为先”,“二是审美为重”[1]。我们可以把这种观点称为茶艺的美学观。美术课程的设置与美是息息相关的。茶艺美学追求“境之美”、“味之美”、“器之美”、“饮之美”四美境界,而教师则应当从修养、技巧、造型、思路四方面引领学生去了解美术作品中的审美评价。

  中国茶艺追求境之美,白居易有诗云:“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描写了一种意境之美。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审美是重要的目标,审美情操则是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将美好世界观、人生观向学生慢慢渗透。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一直喜欢 “道法自然”。茶,取于水,燃于木,用于叶,无不体现着与自然亲近的妙处。喝功夫茶的步骤,就很接近山水画的构思过程。

  比如,宋朝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第一步“纳茶”,有如给画面构图,茶叶粗细按层次铺于罐底就如将千里江山错落安排于纸上,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第二步“候汤”,相当于精心调色,水的沸度要“蟹眼已过鱼眼生”,这个靠的是眼力与经验,作者调色亦是如此;接下来“洗茶”,好似画家在运笔,画家的青绿山水画法 ,更趋细腻严谨;茶艺的“冲点”步骤,就像绘画中的晕染,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茶艺“刮沫”步骤,看似简单,其实就如画家对画面的着色,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使画面层次分明;最后“品茶”,若家有一套茶桌,那简直就是一方江山微景图:其高低层次、水流聚汇让人极易联想到田野山涧,仿佛山间f岩飞泉,苍松修竹,瓦房茅舍,绿柳红花点缀其间。

  《河岳英灵集》[2]中有句:“格高调逸,趣远情深”,“风雅之迹,浩然之气”,无不是在说韵味之美与修养相关。喝一杯茶,点一柱香,抚一弦琴,即便是泡茶的女子,也有无限的美感值得欣赏:或拨弄茶叶的轻柔,或刮沫冲茶的典雅,或茶桌上水雾的飘渺,似融入了水墨画里。

  中国画的韵味当与茶韵相媲美。国人喜欢用荷来自喻纯洁清雅,张大千就画过《泼墨荷花》,利用水在宣纸上的晕染、渗透产生的泼洒、堆积形成水、墨、色相辉映的效果。再运用浓破淡、色破墨等方法,出现了斑斓绚丽的画面。给人变幻莫测却又轻松自然的效果,这些都是画者特有的情怀。表现出中国画空灵飘逸,虚实相生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风雅自清。教师当教会学生去品味,让欣赏者与画者心意相通。

  “啜苦咽甘”是茶味的美妙之处,品茶人选好茶之后,接下来煎煮的技巧才是重中之重,这是将茶之美味到达最佳状态的途径。最后才可鉴尝汤色(看茶)、品啜甘霖(喝茶)。

  嫩绿、黄绿、浅黄开云全站、深黄、橙黄、黄亮、金黄、红艳、红亮、红明、浅红、深红、棕红、暗红、黑褐、棕褐、红褐、姜黄等,听来很神奇,这么多的色,岂是一般人能看懂的?而中国人却都能在画面中表现出来。

  “传神”之味岂能不提齐白石的《虾》系列?白石老人一生追求创新,创造了特例独行的画风。他擅用淡墨掷笔,绘成虾的躯体,再润之,显出虾体通透之感。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笔成金,干净、利落传神。再以细笔表现虾须、爪、螯,凝练传神!显示出画家精妙绝伦的艺术功力。我们要了解画家使用墨色的巧妙,又要体会富有金石味的笔法,然后才能尝试学习结构里丰富的意韵和高妙的技巧。

  顾恺之提出过“传神写照”的命题,画家的这些技巧,即使学生画不出来,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大师用笔用墨巧妙之处,体会到“传神之美”的魅力。

  含蓄之美,有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之意。“含蓄”一词属于美学范畴,是晚唐司空图在《诗品》[3]中提出的,它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茶艺也得之精华,正因味不尽,才会苦未尽而甘出。

  含蓄,在美术作品创作中,也是一种技巧方法。诗、画本为一家,作画也应尽显含蓄之意,小学美术教材中也有诗配画的课题,彰显其趣。有诗云“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现代画家傅抱石将此诗浮现于画纸,青苍的柳色,带着浓浓的雨意,成为画面的主体,把诗有的惜别气氛表现了出来。画面中没有画离别的挥袖,也没有依依不舍的拥抱,只有落寞的雨色,让人不由跟着惆怅。含蓄之美,反而更能将画面的意味深入到人的心里去。

  对高年级学生欣赏作品的味道,自然要从含蓄之美进行评价。也是做个有品味、有思想深度的人所必备的技巧。

  所谓“器之美”,原本是指茶的美色,需要与之相配的器具,才能映衬出其色泽、姿态的美感。鉴赏茶的汤色素瓷杯或玻璃杯,在光的折射作用下,茶汤上、中、下三层幻出三种色彩的光环,十分神奇,耐人观赏。美术教学里也有“器之美”,即美术中的造型表现领域。

  《文心雕龙・情采》[4]有句“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在美术教材中,几乎每个年级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传统文化内容。

  苏教版《美术》教材中就有《罐和壶》一课,我们可以欣赏到宋代“人形壶”,还有古代美洲陶罐,通过图片我们从器具本身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几乎能嗅到那个时代传递过来的文化特征:或沉静,或张扬,无不与那朝那代的文化思想有着深远的联系。雕镂之美不光是在这些小的器物上,教材中还有专门关于雕刻艺术的体系贯穿各年段前后,如《非洲雕刻艺术》一课,就是专门让大家来了解某类型的雕刻艺术特征。我们可以从传说到习俗文化再到实物图片,慢慢体会非洲雕刻艺术的独特之处。

  雕镂技艺本身就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造型方式,或圆润细腻,或粗犷厚重,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培养学生审美也需要从习俗文化及地区风格等方面入手。

  太极阴阳的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精髓。古代美学中就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是说阴柔之美更加温和长久,容易入人心。茶道中的阴柔之美,我们除了对汤水本身的柔美欣赏之外,更能从煮茶者的身上找到各种美。

  青花瓷,算是器物柔美之典范。其中尤爱装饰花瓶的造型。初看,仿佛一位穿着蓝印花布旗袍的女子,婀娜的曲线,典雅的服饰、脱俗的妆容、适宜的发型等,似乎就是那位为你精心泡茶的女子。细看,瓷器的花纹中又深藏着绝妙世界,有如周杰伦的歌词中提到的:“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黑色深处被隐去”,像在青色的天地里等候那场烟雨,而此时的炊烟在袅袅升起,隔江万里,会联想起每个人心底的故事……

  饮之美,它看似是一种行为艺术,其实是一种思想过程。茶艺是指从备茶开始,经过备器、烧水、投茶、激搅、育华,直至闻香、品味,其过程都在追求美的意味深长。就美术课程而言,饮之美,即思维(设计过程)的美感。饮之艺术应该成为一种思路和过程的净化提炼。

  淡泊之美,是一种心境,淡泊容易让人与“名利”联系,虽然世俗的名利与课堂上学生的生活还有距离,但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一下子提炼出生活中适合入画的题材。

  中国画中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常被文人雅士用来表现清高脱俗的情趣,梅,探波傲雪,高洁志士;兰,深谷幽香,世上贤达;竹,清雅澹泊,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世外隐士。分别代表品质是:傲、幽、澹、逸。尤其是正直的气节、谦逊的品质和高尚的思想感情。历代画梅代表,还必须有梅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另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亦善画此类题材,其中犹以画竹、兰为最妙。

  艺术作品就如净化器,人若性格闲适恬淡,顺物自然,其胸襟自然开阔。人心之所向往,还是一份淡泊!

  每次饮茶,总有初相识的感觉,有神清气爽之奇。所谓“奇险”,与“安逸”相对,与“朴拙”相生,“奇”、“险”看似误入歧途,其实这才是创作思路的正道,能让人印象深刻,入了趣味!

  画家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便是充满“奇”字感受的绘画作品。如很多人感觉到的,画面看不见什么裸女,也没有完整的楼梯,只能见到一些看来杂乱无章的线条。这幅画我们要帮学生体会立体主义的味道,从中我们能感觉到杜尚对于传统绘画语言的远离,从用色到造型,再到笔触的运用,都体现着“达达主义”追求的艺术境界。你似乎感受到空间的“颤动”和延伸。杜尚对他这幅作品很得意,觉得具有革命意义,也是冲破以往艺术中唯美主义,走向新的艺术风格的第一步。

  最后,我想说:“茶心”即人心。品茶者“宜精行俭德之人”,能品出其美的人,其实是具有美好人格的人。我们从修养、造型、技巧、思路四方面如品茶般地品味美术课堂,从中不知不觉形成的一种评价标准,以上所说,相信天涯有知音。

  [1]余 悦.中国茶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1).

  [2]殷 [.河岳英灵集[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4).

  中国茶具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品类繁多,纵观其发展,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随着“茶之为饮”,茶具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饮茶的发展,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制作技术也不断完善。古今茶具以陶瓷为正宗,还有用金、银、铜、玉器、玛瑙等材料制作。新材料中以玻璃茶具为佳。它是一种艺术化文化的过程, 又代表各个时代的工艺美术产品。经历古朴、富丽、淡雅三个阶段。如此演变上升, 正是一切艺术创造的发展过程。

  我国最早的茶具,是与酒具和食具共用的。历史资料证明,我国的陶器生产已经有七八千年的历史。陶器的缶,是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在当时,如果是茶具的话,只有土缶作为饮茶器具。唐以前的饮茶用具和食器还没有完全分化开来, 如我们现在进食时的碗,古代叫做盂,饮茶时有用盂。

  在唐代,茶更是日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具是饮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因此发展的很快。茶具也更有欣赏价值和艺术性。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描述了28种茶具,陆羽是用鼎煮茶的首创者。《茶经》说“碗指瓷茶碗, 越州,鼎州次, 婴州次, 岳州次, 寿州洪州次”。说明当时瓷器茶具生产已相当普遍, 而且达到了一定水平。唐朝中后期, 饮茶的主要器具是瓷茶壶和茶碗。当时, 瓷器茶具已有三大著名产地一是浙江余姚的越窑,以烧制青瓷茶碗著称二是河北内丘的邢窑, 以烧制白瓷茶碗盛名三是湖南的长沙窑, 以釉下彩绘的瓷壶取胜。

  这一时期,由于制茶业的发展, 茶类较以前有所不同, 饮茶方法也有所改变—巳开始不加调味料了。所以, 茶具内容有较大精简, 主要有茶碾、茶罗、茶盏、茶构、茶瓶等, 饮茶也大多用盏而少用碗了。还出现了专为斗茶用的黑色兔亳盏,黑色兔亳盏体现了当时黑釉瓷生产技术的水平。

  元朝的茶具由尚黑釉盏向尚青白盏过渡,用茶盏盛茶之风流行起来。茶壶流子从宋朝时的肩部移至腹部。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也在此时闻名于世。

  明代时期的景德镇陶瓷在青花瓷的基础上创造了各种彩瓷。产品造型精巧,胎质细腻,色彩鲜丽。瓷器茶具高度发展,陶器茶具渐渐消失。明清趋于完善,尤以宜兴紫砂壶以其艺术性,文人化而被誉为神品。

  清代,陶瓷业的生产,以清初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其中仍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此期外销发达,制器的技艺上也有不少创新,开始了盖杯生产。由于当时行政官员的袖口都是马蹄形的,茶具上也出现了马蹄盖杯。康熙年间,除继续生产五彩瓷外,还创造了珐琅、粉彩两种新的釉上彩,制作之精巧, 令人叹为观止。所以,当时仅供宫廷中享用,民间极少流传。

  近代,又有玻璃茶具、搪瓷茶具崛起,使茶具更加丰富多彩, 仪态万千。现代茶具,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比过去先进,而且品种花色、造型艺术也要比过去精巧美观,不断地满足广大茶叶消费者的实用和审美需要。现在,普遍使用的茶具有陶、瓷、玻璃等的制品。诸茶具中,以“景瓷宜陶” 最为名贵和流行。玻璃茶具,美观大方,光洁透明,用来品赏名茶,而且价格低廉,所以也普遍受到欢迎。

  茶具发展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人们对茶具的要求指标也在不断地变化,茶具不仅单纯的是饮茶的工具,也变成了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因此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茶具应该具备以下指标:

  (1)一套完美的茶具, 首先必须要实用。容积和重量的恰当, 壶把的方便, 壶盖的周围合缝, 壶嘴的出水流畅, 整套茶具的协调。启迪人们的高雅艺术情操, 成为人们陶冶性灵, 提高文化素养的良师益友。

  (2)其次是要经济。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单单具备实用但却非常昂贵的话,是不会符合现代人的选择标准的。物美价廉会受到普遍的欢迎和喜爱。

  (3)第三是美观。中国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浓郁东方艺术特色的茶具会更加流行。茶具的色地和图案要脱俗和谐,造型美观大方, 满足消费者在品茶的过程中的审美需求。

  (4)当人们文化素质日益提高的同时,对饮茶和健康的关系就会提高。人们对于茶具的材料是否符合健康标准也会越来越严格。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茶艺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茶艺心得体会1我常常喝茶,但只是把它当做饮料而已。虽然有时会仔细品味一番,略能感觉不同茶汤之间的些许差异,但终因对茶了解甚少而不得要领。因此,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品茶,茶道就更不必说了。在听了罗蒙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激发了我对茶文化的兴趣。

  对于品茶,分为三种境界。最初级的为识茶,即认识茶,是与“制茶”、“泡茶”相对应的名称。识茶除了用眼识,还要用口尝、用鼻嗅、用触感。而这些对茶的认识除了用于市场上的买卖之外,重要的还在于享用,所以“识茶”尚包括了“评茶”、“赏茶”的内容在里面。第二个境界为茶艺。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最高的境界乃茶道。茶道是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茶道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来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在烹茶品茗的过程中,老师特别提醒要心静(禅静)。老师还引用老子的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语中的地道出了茶道修身养性之作用。

  通过饮茶使人能够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和愉悦,从而完成个性品德修养,在刹那间体会到廉、美、和、敬之真谛和永久,正所谓“道由心悟”当然意境很重要,有一个很好的意境,再加上人们用心灵去体悟茶道的玄妙感受,正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跃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月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晴,白云明月露全真”。月只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各个茶人由于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在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感悟,但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返璞归真,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珍爱人生。

  第一次听茶道的讲座,不仅了解了很多关于茶道的知识,而且还喝到了老师亲自泡的珍贵的茶,也很有幸得到老板的赠茶。茶,不仅需要懂,更需要品,需要体悟。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想我肯定会不断地了解茶,学会做一个懂茶、会喝茶的人,并以茶道悟人道。

  茶艺心得体会2常言:今朝有酒今朝醉;我言:今夜有书今夜阅。阅读茶艺先生大美推荐的《品茶图鉴》,忽然记起要写课后感想,脑海里浮现善壮和大美在美好生活馆门口送别的身影,现在才觉知原来茶艺课已经结束了。因为不清楚还有哪支古琴曲与茶有关,我听着《酒狂》,写“茶道”课后心得体会。

  因为朋友丁丁引领我体会陶瓷和香薰的文人闲情逸致,我才略知道这个世界里有一些人以茶会友,召集茶席雅集;有的通过茶参禅悟道,有的坚持做一个传统的茶人。现代工业化的浪潮里,还有许多人炒作茶叶犹如股票。在这样的背景中,我想初步认识茶与人的世界。

  从技能方面,我想考个证,或者有一天在有关国际文化交流的工作里用得上。前几年,我在日本大阪附近短期学习交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践,当地民间组织就安排我们欣赏了茶道。那时候,与日本翻译分享有关宋茶和建盏的皮毛认知,我感受到那位翻译对中国文化的敬意。我有回归传统的愿望,在行茶仪式里,与各色人等分享传统的茶道,大有无声胜有声的妙趣。

  听课的时候,我觉得很惬意,听得兴致盎然,感受到一个茶人的心态和气质。对照之下,大美老师每次都讲了3、4小时的内容,包括茶的产地、茶的历史、茶的化学成分、茶的分类、日本茶道、品鉴茶质、4种行茶法。这些知识在四次课里,固然属蜻蜓点水,略泛一圈涟漪。

  作为一个学生课后功夫,我主要把握几点:1)阅读《品茶图鉴》,2)观想行茶仪式的点点滴滴,3)锻炼腕力,4)三五人凑一起喝喝不同的茶,模拟品鉴,从眼耳鼻舌意身去品鉴:

  谢谢真诚分享茶人知识和茶之感官世界的大美老师,我也很喜欢精致的美好生活文化馆。

  茶艺心得体会3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当年学习茶文化,是因为生命里一位挚爱的亲人喜欢,于是也试着去品尝。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学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师的教导是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

  如今,学会了这份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让我摸清了这个难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虽然各据一方,倒真地体会到一点点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但那份情怀,却如这茶香,在心的最深处,挥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最真挚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在7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7天的学习即将结束,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艺培训学习开设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为我们学员教授了茶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源于对“茶”的喜爱,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终于将学习茶道的小梦想付诸于行了。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茶艺亦如此。初级班给了一把打开“茶道”这只潘朵拉神盒的钥匙,将原来饮茶的习惯及爱好的浅浮和模糊,引向明了,开启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艺课程,接触到浅略的中国茶文化理论,学习到绿茶泡法、生活泡法、红茶泡法、闵式冲泡四款茶艺表演。因为原本对茶的喜爱,浅阅过茶艺相关的书籍,学习中对茶艺的阅读便有了更多的渴求与热情。在老师授课时,我们也渴望老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有时因为课时的原因,未能更为详尽,我想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学期的茶艺茶道课程向我们具体介绍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花茶的知识,重点学习了绿茶、乌龙茶、花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矿泉水和饮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乌龙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冲泡,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而通过这一学期茶艺茶道课程学习,很好的帮助我弥补了这一点不足,使我对茶、对茶艺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现就我个人的茶艺心得总结如下:

  绿茶,是茶艺课程开始后所接触学习的第一种茶。没学习之前,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个绿茶都是一种浪费,简直就是茶叶兑开水。我最欣赏绿茶的纯与淳,绿色的芽叶干净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宁神,能让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缓身心,有种回归自然之感。

  乌龙茶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茶类,相较于绿茶和花茶来说,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类。而在乌龙茶的实训中,我担任的是主泡。因为乌龙茶的泡制比较繁琐,使我经常忘记一些步骤,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类茶。

  最后我发现,它是最能锻炼人的心境的一类茶。因为无论时间多么的有限,它还是得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既不能增也绝不可减。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无论你遇到多少困难,无论困难如何大、如何难以解决,无论所剩时间有多紧迫。事情还是得一件件来,问题还是得一个个解决。所以,浮躁的心难以泡出一杯好的乌龙茶。我觉得乌龙茶的茶盘就是一个缩小的人生,而我们练就的何尝又不是一个张弛有度的人生。

  “芳香四溢、倍感温馨”是我对花茶最直观的印象。当桌前摆起花茶茶具,无论是清洁茶具、投茶冲泡还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终都有那么一种如春天般的温暖围绕在心头,让人能有种春日的盎然,无论心情、精神都顿觉美好。由于课程条件有限,在具体泡制时仍旧以绿茶茶叶代替,无法真正体会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儿、融暖的芳香,但我觉得在泡制时,只要我们心中怀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处处有甘甜,周身处处有花香。花茶的泡制让我学会了感知,感知生命勃发的力量,感知生活里那些温暖的美好。

  综上所述,这学期茶艺茶道课的学习让我有了不小的收获——泡茶,最贵乎“心”。当然我也深知茶艺并非仅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练就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的练习。同时,希望每一个泡茶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属于自己的好茶。

  茶艺心得体会6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茶文化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虽然我对茶文化的知识知之甚少,但有一句话却是深印在我脑海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有客人来访时必泡一壶好茶,以表对客人的诚心欢迎与尊敬。

  茶艺师在我的字典里是个新鲜的名词,在参加天晟茶业有限公司举办的茶艺师培训班之前,我想大部分同学也和我一样对这个高雅的称谓感觉陌生吧。

  茶艺是个什么概念呢?通俗地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巧。泡茶的技巧包括识别茶叶、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饮茶的技巧是对茶汤的品尝、鉴赏,对它的色、香、味、形、韵的体味。只有掌握了这两样技巧,才能真正地、深入地体会到茶艺的精髓。

  在这短短的十多天培训中我们学习到很多茶艺的相关知识,比如茶艺师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茶文化的理论,各种茶的特质,各种泡茶器具以及泡茶方法等等。

  泡茶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态,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只要用心去体会,便会收获很多。

  茶艺并不只是简单的泡茶、品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对所有茶具的尊敬,也反映出了生活中的为人之道: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个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赋予了世间万物生命与灵性,若给予它们尊重和理解,那么它们也会给予你一样的回应。你爱戴生命,生命也会回馈你。

  ”倒茶要倒七分满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保留和谦虚,保留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评和建议的空间,对人或事。这能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也能让人感觉到我们平和、与人为善的态度。

  “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干净、整洁,会让人觉得舒服;

  “敬”主要表现在对别人的尊敬,对茶具的尊敬,例如我们常常在泡茶之后洗壶,就是对茶壶的尊敬;

  “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从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要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和回味。

  茶艺心得体会8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参加了由岑溪市天晟茶业有限公司创办的岑溪市首届茶艺师培训班,经过了两个星期的学习和积累,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了解了茶最早起源于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文化和沉淀。中国不仅是茶叶的故乡,还是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

  过去只知道绿茶、红茶、花茶、龙井茶、乌龙茶这几种茶,殊不知,茶的基本种类分为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而龙井茶属于绿茶这一分类。除此之外,它们的加工方法和冲泡方法都各有差异。

  何为茶艺?茶艺是指泡茶和饮茶的技艺。泡茶的技巧,实际上是包括茶叶的识别,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比如,冲泡绿茶要用玻璃杯,因为玻璃杯是透明的,且不容易吸香,用其泡茶可使茶之清香,嫩香充分显露出来,也便于我们欣赏茶芽形态和茶汤的颜色。明代茶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就有写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到茶质,泡茶的水质好坏,对茶叶的色、香、味,特别是对茶汤的滋味影响很大。而饮茶的技巧则是茶汤的品尝,鉴赏,对它色、香、形、味、韵的体味。要泡好一杯茶,主要是要根据不同的茶类,加工方法,茶的特性,掌握好茶的用量,开水的温度,冲泡的时间。因此,可将茶水比例,开水温度,冲泡时间归纳为泡茶的三要素。

  现如今,茶艺已经慢慢的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有客人来时都是以茶代礼,聚会时一起聊天喝茶,这些都与茶息息相关。其实,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但愿中国的茶文化越来越发扬光大。

  最后非常感谢茶业有限公司给大家带来的这一次学习茶艺的机会,让爱茶的人相聚一堂谈天论地,也让我的心慢慢沉淀下来,变成一个优雅的女子,而这只是刚刚开始,希望我们都能成为爱茶,懂茶,惜茶的人。

  茶艺心得体会9没去茶业公司学茶艺之前,我并未接触过太多关于茶相关的知识,仅仅认为泡茶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但经过这十几天的专业学习,我从中感悟到:当一个人的心由原来的浮躁变为平静时,便可以看到生活中的很多美,这是一个人品质的升华。泡茶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心境,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受益匪浅 .

  茶艺并不只是单纯的`泡茶、品茶如此简单。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倒茶七分满是茶道的基本常识,同时也是寓意我们做人要学会保留和谦虚,做人做事,保留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评和建议的空间,这会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也能让人感受到我们平和、与人为善的态度。 例如日本茶道有四个境界:清、和、敬、寂。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干净、整洁,会让人觉得舒服;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气和,气氛也和谐融洽;敬主要表现在对别人的尊敬,对茶具的尊敬;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从容,是否可以抵住清寂。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需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和回味。茶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经过荆棘与曲折的考验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才能把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

  成长是一种蜕变,茶艺的学习过程对我而言就是个蜕变的过程。除了享受茶水带来的甘甜之外,还有待人接物淡定而平静的心境。茶道虽然在日本盛行,但却是源自于中国,这让我从中领悟到中国艺术的伟大和精致。茶艺的学习过程中,我不只感悟了人生,也有对中国历史和艺术的崇拜、尊敬和热爱。

  天晟茶业有限公司的茶艺培训课程让我发现美丽,创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无论将来是否从事茶艺师的工作,我都会永远热爱茶,热爱茶文化。我要用我之所学,倡导更多的人来喝茶,让更多的人来爱茶。

  茶艺心得体会106月15日下午的茶艺课主要是学习泡茶实践,学员们拿着各自家中的好茶请孟老师点评介绍,孟老师首先一一讲了这几种茶的产地和起源,并对茶的挑选也做了介绍。

  比如武夷山乌龙茶,有大红袍、水金龟、白鸡冠、半天腰(岩茶 闽北);绿茶中名为白茶的有安吉白茶、溧阳白茶、天目湖白茶;九龙窠是大红袍的母树所在地,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乌龙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深受茶友喜爱。

  今天聊一下这节课老师讲的岩茶的冲泡方法及茶艺师和评茶员闻茶的方法,闻茶时要放到鼻子前嗅,很有技巧;冲泡时可以用紫砂壶,用100摄氏度的沸水冲泡,高冲水,十秒左右出汤,壶内不留余水。

  老师把带来的高品质的传统工艺正山小种示范冲泡给学员们品尝,讲了传统工艺正山小种的起源,是(1609)明末清初年间,武夷山星村镇一家茶厂正在加工一种绿茶,茶厂被军队占领,等军队走后,茶厂人发现茶叶红变了,扔了可惜于是用松枝点燃熏干茶叶后运到厦门请茶商带到国外去卖卖看,茶商运到荷兰后,荷兰人没见过这种颜色的茶,因为他们以前一直买中国的绿茶,很好奇冲泡出红的汤色的茶,品尝后直说好喝,很快销售一空。荷兰人给这茶起名black tea,欧洲从此流行开来,这就是咱中国的红茶。

  学员们按照老师的授课要领冲泡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学习领会的精髓,自然是一堂愉快的茶艺课。喝茶多了后,要补充点甜点类的食物哦,我第一次有醉茶的感觉。

  紫砂壶是中国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以其材质的特殊性、造型的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气息而深受世人的喜爱。紫砂壶作为茶、陶文化合一的产物,自明清以来,其造型艺术已经确定了特有的规律和法则。紫砂从狂热到理性发展,造就了一批从业人员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演绎了一幕幕围绕紫砂状态悲欢生动的场景,也为紫砂的发展叙说了一段历史。

  宜兴紫砂壶为什么会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和追捧呢?这是因为宜兴紫砂壶经过近千年的千锤百炼,具有了博大精深的珍贵价值。在我们宜兴紫砂发展到了特定历史阶段时,不仅是单纯的壶艺了,它结合和融汇了众多的、高尚的和民族传统的技艺。

  宜兴是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境内山峦起伏、河渠纵横,富有陶瓷原料资源,具有发展陶瓷生产的良好条件。数千年的制陶史从未中断,生产技艺日益精湛,享誉海内外。其中结合或融会贯通了书画、镂雕、篆刻、泥绘等诸艺术。这样一来使宜兴紫砂壶的艺术品位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和新的水平,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宜兴紫砂壶的收藏品价值。

  茶具除了本身的实用性,还兼顾美学上的艺术性。而紫砂茶具的发展,总是显示出古朴、精致、素雅的文化情趣。而紫砂茶具本身具备的美学特点,也正符合了当时这些文人雅士对茶道的理解;到了清代,文人及金石家在紫砂制壶的基础上,并入书画篆刻的文艺美学,使一把简单的紫砂茶具,更加拥有了性灵陶冶的抽象价值。在茶道中,人们讲究在饮茶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的因素,并且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而这些陶刻装饰上的字画无不契合了茶道的文化需求。

  《相竹壶》为传统的经典造型,由原矿紫砂泥制作而成,表面砂质细匀可亲,款式古朴、优雅,线条流畅。形体饱满,线条流畅,全壶刚劲有力,浑朴有致。 壶口宽大,壶盖与壶身严丝合缝,应证了“功在壶外”这句话。施艺严谨,有君子之风。壶嘴与壶把弯曲有致,线条优美自然。品茗赏壶,使人心情为之舒展,这正显示紫砂茗壶的高度艺术技巧。

  竹塑因情而生,因情而活,简练体现了情的纯洁,这是因情而创作的壶,所以它与众不同。《相竹壶》将竹部件巧妙演绎于壶上,质感突出,整体呈动感态势,张力十足,清秀挺拔,富坚韧、高洁气节。宜兴紫砂历来赋予陶艺家深遂和自主意识和创作灵感,各式各样以“竹”为主角的紫砂陶艺,都是紫砂魅力的彰显。

  紫砂壶与其他门类的工艺美术作品是相通的。书画、金石、玉器、织绣历来是分为多种层次的,最高档次当属于艺术层次,中低档次的属于普及层次。艺术层次的工艺作品绝少匠气。紫砂艺师根据可塑性极好的泥料随心所欲地捏塑出各种造型,匠心独运,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同一时期的名工可以制出品位完全不同的作品,只有既具时代特征又具艺术价值的作品才称得上艺术层次的上乘之作。名家茗壶高矮的比例,线条转折都恰到好处,差一点就平庸,多一分就俗气,线条曲弧有时完全凭作者的感觉去控制,这种感觉来源于作者本人的艺术修养和长期的实践经验。

  今年是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的修编年,各级政府正在抓紧规划的制定工作。中国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中国茶艺简而言之,就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和如何品饮一壶茶的艺术。茶艺分为三种类型,即(生活型茶艺、营销型茶艺和表演型茶艺),本文则特指表演型茶艺。表演型茶艺是将泡茶技艺和艺术相结合,经过艺术加工的茶艺表演。表演型茶艺较之其它“茶艺”,除了观赏性之外,更具艺术性。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文艺形式”,它是通过对茶叶的冲泡、品饮等一系列的形体动作,反映的一种生活现象,表达一定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节,讲究舞台艺术和音乐的配合,在使人得到感染和启示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

  什么叫“茶艺”?当今茶文化界专家的解释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无统一而非常明确的定义。

  台湾的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融入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台湾的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1、技艺,科学地泡好一盏茶的技术;2、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的美,欣赏茶艺之美,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

  茶文化专家陈文华认为:“通俗地说,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茶学专家童启庆教授认为:“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美与心灵美。仪表是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茶道专家滕军教授认为:“关于茶艺的界定,一直是个大难题,一种意见认为应该专指泡茶时的技法及艺术氛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包括从采茶、制茶、泡茶、赏具乃至茶诗、茶画等有关茶的所有茶事活动。到底是狭义一些的好呢?还是广义一些的好呢?若选前者,会让人觉得其内容有些单调,不如日本茶道那么内容丰富;然而,如果从后者,又会让人觉得中国茶文化仍停留在日常生活的范畴,艺术性不高,没有日本茶道那么高雅。”茶学专家丁以寿先生认为:“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茶艺文艺是指艺术,它具有一定的程式和技艺,但不同于茶学中的茶叶审评;艺术是人文的,茶叶审评是科学的;茶艺是艺术,茶叶审评是技术;艺术是主观的生动的;技术却是客观的、刻板的,在茶艺中,所用茶为成品干茶,因而种茶、采茶、制茶不在茶艺之中。”茶文化学者林治先生认为:“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茶艺’是研究科学泡茶、艺术品茶的过程。具体地说,它要研究人、茶、水、器、境、艺这六要素以及这六要素协调与组合”。无论怎样对“茶艺”评说,或是各自对“茶艺”表述的差异性,但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茶艺”的狭义之说。也就是:“1.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2.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3.茶艺包括泡茶、饮茶的艺术。”并且也已正式写进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用于国家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教程。而我认为,“茶艺”正是上述泡、饮茶的技巧和艺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艺术门类看待。而这种形式也正是通过茶来完成一种心灵语言与与肢体语言对话形式。茶艺,即是修行的载体,也是一门表演艺术。茶艺是用茶和茶具及水冲泡出来的编年史,它承载着历史也体现了当下的人文精神。当论茶、品茶的技巧与艺术相结合,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中国茶艺。当“表演型茶艺”、“生活型茶艺”、“经营型茶艺”三者聚集在“中国茶艺”的名下,作为宏扬中国茶文化行动“纲领”,从此揭开了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新篇章。那么,中国茶艺想表现的应该是代表一个国家冲泡和品饮茶的律动,叫“中国茶艺韵律”。

  近几年来,四川乃至全国举办了不少茶艺师技能大赛,但在这些大赛结束之后,观众对茶艺师们的表演有了一些新的看法。而且,在全国的茶乡也出现了许多茶文化或茶艺表演专题演出,如福建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四川峨眉山的“圣象峨眉”等大型文艺表演中也有茶艺表演的节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茶艺表演主要注重茶艺的创新或创意,而忽略了泡茶的原理,茶艺师们或表演者们认为只要音乐好听、动作好看、茶具漂亮,是否就对了。但实际上中国茶艺不是这样的,他需要茶艺师们或表演者们将茶艺与泡茶原理相结合。不能在表演的舞台上出现违背泡茶的手法、动作或表情等。

  近年来茶艺表演的表演性太强,在2006年以前,四川的长嘴壶茶艺的表演基本上都是玩的是冷水,只具有观赏性,一点实用的价值都没有,在2006年的四川省“娇子杯”茶艺师电视大赛上,四川省茶文化协会就专门规定,长嘴壶茶艺也必须用开水,泡真茶,在那年的茶艺师大赛上,获得一等奖的周晓芳高级茶艺技师,在同年还被派往新西兰巡回演出,影响深远。

  重“茶席设计”轻“泡茶的流程”,在现在的茶艺表演中也占很大比重,茶艺师们精心准备了茶席设计,但对泡茶此种的茶的流程一点也不精,

  茶艺在编创过程中应该很好的与茶理有机结合起来,茶理就是茶艺的创意要符合泡茶和品茶的原理。笔者认为,在中国茶艺的编创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很多茶艺师在茶艺编创的过程中只注重动作的优雅,有些动作很危险,如提随手泡、烫杯等,如果茶艺师只想到动作好看,而忽略了安全,就容易把自己的手给烫伤。就违背了泡茶的茶理。

  茶艺师在编创的过程中就注意动作的实用性,不要为了创意,而忽略了茶理,如对泡茶水温的控制,对投茶量的把握,对浸泡时间的掌握等都要注意,否则,就容易偏离茶的主题,泡茶要以茶为主,而不是以艺为主,茶艺就应该是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让品茶的人既能欣赏到茶艺的美,也能品尝到茶的甘香浓郁。所以,在编创的过程中要体现茶艺的创意与茶理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在那里做秀,而茶却很难喝,让人难以下咽。

  所谓茶艺是茶与艺术的结合体,所以,在编创的过程中应注意茶介意的美感,让品茶人能一边品茶一边欣赏到泡茶艺术的美,让茶客还能从中体会到茶与人的完美融合。

  茶艺师在茶艺表演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卫生的原则,因为茶艺师泡好的茶是要分给客人品的,所以卫生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泡茶前先净手、备具,泡茶的过程中茶盖正放在茶盘上或茶桌上都是不卫生的。

  中国茶艺尚处于新兴的发育阶段,目前很多创意都是不成熟的,脱离实际的,但也有的表演型茶艺打着“创意”旗号刻意做作,哗众取宠,故作笑脸,表情夸张,动作僵化,令人头晕目眩。既不符合生活实际,也缺乏艺术美感。客观上,创新者是想把整台茶艺从茶席设计到动作创意及主题创意设计得更完美一些;但主观上却无法理解中国茶艺的“哲理为先,审美为重,个性为要,实用为佳”的四大特点。也感受不到某些茶艺表演作品传达一种艺术之“美”。中国茶艺要走的路还很长,所以,茶艺的创意跟群众“艺术感”的文化差距太大,还有一些茶艺表演有些“强迫性的泡茶”,这导致个性化创意跟设计者自身孤立。

  [1] 阮浩耕、王建荣、吴胜天. 《中国茶艺》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3] 张梦欣.《国家茶艺师职业标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12).

  紫砂艺术以它材料的唯一性、成型工艺的独特性、造型形态多样性而闻名于世。但在大多数人眼里,它依然是一种日用品,也就是民间工艺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的一种物化形式,聚集了中国书法、篆刻、玉石、青铜、陶瓷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身,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富表现力,也最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主要景点“开网亭”“闲放台”“先贤祠”“迎翠轩”“花鸟厅”“我心相印亭”“曲桥”“九狮石”等。岸上金桂婆娑,柳绿花明,与雕栏画栋的建筑相映成趣。具有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园中有园,曲回多变,步移景新的江南水上庭园的艺术特色。人民币一元纸币的背面采用三潭印月的盛景,可见三潭印月在我国风景名胜中也占据极其重要的标志作用。

  笔者所制的《三潭映月》壶, 布局融洽,和谐统一,转折轻巧利落,弧度流畅优美。于朴实无华中透露出静逸与虚空的韵味,于简练中蕴含高雅的意境。挺拔干云,气韵内收。鼓腹徐收,有玉树临风之态。一层醇厚的包浆让整把壶泛起柔和的光泽。可以看到紫砂器特有的细密颗粒。宛自天成。流沉稳,把别致。将沏茶,三千烦恼一杯尽。

  《三潭映月》作品圆润、通透而富有张力。整体性把握娴熟到位,用简洁的线条来营造一种层次感、立体感和灵动感,从而达到视觉上的调和。充分合理运用点、线、面的结合,形神统一,内外相谐,是光素作品的极至追求。作品在精、气不减的前提下,力追韵律、韵味、韵脚。壶体以曲、柔、线为主旋律,飘飘然意高山流水,悠悠情为低吟浅唱,圆圆乎似绕梁三日,越看越惹看,越用越喜欢,越玩越有味,这才是紫砂传统艺术的精神所在,气韵所在。

  宜兴紫砂壶的形式美源于创作和欣赏,紫砂的造型别致多出于奇巧,形制来源也相当广泛,遵循了美的原则和规律。紫砂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人们将这种思想情感转化到紫砂的造型艺术中去,外在形式的艺术语言通过艺人灵巧的双手沉淀下来,把紫砂壶的内涵升华,概括进紫砂的造型艺术中。

  紫砂陶器的设计与制作,是以材料的材质、色泽体现视觉感受的;紫砂陶参与物质文化生活是以其美妙造型与优良实用功能为物质基础的;还有,陶工富有智慧的思维与灵巧的双手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技术美的享受。

  紫砂器的造型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把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还把茶文化的属性与紫砂相互惯连。茶壶不仅是泡茶的器具,亦是一种紫砂艺术品。独特的紫砂材质和形体特征,使紫砂屹立在陶瓷艺术之林。由于紫砂器的属性和美学特征符合人们日常所需,文化意味也贴合百姓的生活,得到人们的认可,在功能上,泡茶不走味,茶香隽永。坯体的双气孔结构更为人们所喜。紫砂的形制或端庄,或稳重,或古朴,或灵秀,或富于巧思,或精于变化,通过艺人灵巧的双手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形体表达,体现紫砂之美。

  反观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对美文的肆意糟蹋现象比比皆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我们忽略了培养学生对美文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欣赏的能力。

  这里,让我们联系具体的作品,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审美体验,使学生的性情品格获得陶冶、升华。

  苏教版第十二册的课文《碧螺春》,描绘的是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文章文质兼美,情韵悠然,字里行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它散发出清新的气息,飘逸着馥郁的茶香,读来如诗如画,让人不忍释卷,给予我们的无疑是一种陶然欲醉般的审美享受。可是采茶和炒茶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他们没有亲身体验。教学课文时,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怎样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感受到采茶姑娘的勤劳、焙茶手的高超技艺?我们应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入美文之中,加深理解感悟,加深审美体验,享受其中的审美乐趣——

  你看,晨曦初露,一群生机勃勃的采茶姑娘向我们迎面走来,她们“披着晨雾,踏着朝霞”,“三五成群”,结伴走向茶园,真是人勤出行早,倩影映湖山啊!

  你听,茶树丛中,“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采茶姑娘动情的欢笑,传送着她们劳动的喜悦!空中,花香弥漫;地上,茶树滴翠,加上采茶姑娘们的清脆悦耳的笑声,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境界!

  太阳升起来啦,湖山披金,茶园染金,采茶姑娘们就在这金披彩染的湖山里,用灵巧的双手采摘嫩芽,那俊美的身影和碧绿的茶树互相映衬,构成了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

  有声、有色、有香、有画,更有人,这是怎样的画图?简直没法形容!是江南湖山钟灵毓秀,是江南茶园溢彩流芳,更是江南姑娘绘制的无边春光!如此春光,美不胜收。教学时,先采用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指名读、集体读等方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已经感受到茶园的美、采茶姑娘的勤劳,但因为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对这样的美,体验可能还有点不太到位。此时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将学生带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这如画般的江南春景图中,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他们的感受,也就将学生带入了特定的审美意境,从而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最后,再播放一段《采茶舞曲》,优美的音乐又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思绪尽情放飞。这样,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采茶姑娘的勤劳与心灵手巧,由意境之美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将这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地朗读,尽情地享受着这美好的江南春光。

  清晨,茶园里闪现着采茶姑娘勤快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入夜之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万家灯火,焙茶手们紧张而有致地劳动着,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宛如一条青龙,上下翻飞,叶芽也渐渐地变深了,变细了,终于条索纤纤,蜷曲成螺。这哪里是普通的制茶?简直是在谱曲,在写诗,奏响了辛勤劳动的乐章!茶叶制成了,香气弥漫,浓郁芬芳,逗人向往啊!看看这些茶叶吧:“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这哪里是普通的茶叶?简直就是精美的工艺品,是焙茶手辛勤劳作和高超技艺的完美结晶啊!

  教学这样的文字,能寻章摘句,机械解剖吗?能安排集体讨论吗?如果这样做,那就大煞风景、了无意趣了。我们必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所精心描写的制茶工场,去欣赏焙茶手娴熟的制茶动作;去欣赏他们的艺术匠心;去欣赏制作出来的茶叶独有的特色、不凡的工艺。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与领悟,就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审美环境中。这时,如果教师播放一段焙茶的录像,用直观的、富于动感的画面完整地诠释焙茶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理解“揉”“搓”“捺”“抓”四个动作,就能大大激发学生朗读的情趣。在反复指导朗读中,学生们就能体验到焙茶手的精湛的工艺,体验到茶叶的“干”“脆”“青”“细”,那不同寻常的优良质地、怡人色彩和精美造型。一句话,品读的过程,就是欣赏的过程,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有所感悟,体会焙茶的辛劳,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制茶的工艺美,对创造出这一“工艺美”的勤劳的焙茶手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采茶姑娘迎朝阳,亮歌喉,以灵巧的双手画出了茶园美景;焙茶手入夜忙,制茶精,以灵巧的双手谱写了劳动乐章,展现了工艺美。这已经让我们倾心欣赏了。然而,作者笔锋一转,由敏捷愉快的采茶和紧张有序的焙茶折向月下品茗的佳境描写——夕阳西下,明月初升,在院子中央摆上一张桌子,亲朋好友,团团围坐,仔细品茗。这是多么充满诗意的境界啊!阅读这样的文字,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亲临其境、品上一杯碧螺春茶!

  何况还有精美的青花陶瓷茶具,合宜温水,一切是那么优雅有致。再看那碧螺春茶叶:“叶芽伸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嫩绿透亮。”姿态多么动人!更兼那色彩“碧绿清澈”,闻起来清香扑鼻,喝下去“甜津津”而回味无穷。朋友相聚,品茶谈心,那分惬意,那分幽雅的美好情韵实在难以言传!作者不仅描写了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俱臻上乘,而且植入了一个“情”字。在指导朗读品茶这一段时,给学生配上一段《高山流水》,行云般的节奏与文中的精彩语言相得益彰,品茶的韵味也会不知不觉地就流露出来。读吧,快乐地读吧,品茶之境有了灵魂,有了活气,透露了锦绣江南的明媚春光、人杰地灵……这是多么美好的审美体验!

  潮州手拉坯朱泥壶历史悠久,作为盛装潮州工夫茶的手拉坯朱泥壶虽在功夫茶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却是以仿造宜兴紫砂壶起步的。但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已在模仿中有所改进和创新。但是大多数人只知道潮州工夫茶与宜兴紫砂壶,鲜有人知道潮州手拉坯朱泥壶,而这跟制作者对于潮州深厚传统文化缺乏更深入的探索有关。如何更新已有的观念,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潮州地方特色的手拉坯朱泥壶,是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潮州手拉坯朱泥壶,是为潮州工夫茶朱泥茶壶而制作的茶壶。手拉坯朱泥壶的制作、发源地是位于潮州中部的枫溪区。历史上大约可追溯到清朝中期,最初的作坊有设于枫溪大路顶红罐铺内的黄氏“源兴”号作坊,以及设于枫溪西塘的章氏“安顺”号作坊。他们以家族式手工作坊专门制作茶壶,世代相传。当时,潮州的茶壶是凭借工匠深厚的制陶技术,并在借鉴宜兴紫砂壶中起步的。从起步时模仿宜兴“孟臣壶”,到结合潮州本土的泥性而创作出符合潮州工夫茶道的用器――茶“冲罐”,潮州手拉坯朱泥壶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彰显其个性。

  朱泥,也叫“红泥”,是紫砂泥的一种,潮州的朱泥分布在枫溪、凤塘、浮洋、龙湖一带,蕴藏量丰富。原土氧化铁含量高,土呈黄色,烧后变红色。泥料经过精心炼制,质地细腻,柔韧而不含砂,可塑性高、泥色美。用朱泥制作手拉茶壶,泡茶不失原味,不含有毒物质及放射性元素,是天然矿料,绿色材质。

  潮州手拉坯朱泥壶的造型精巧雅致,由于是拉坯成形,决定了它的形状带有局限性,这也是区别于宜兴茶壶的地方。它的成形方法与宜兴紫砂壶的泥板成形不一样,因此较少出现象宜兴的方壶一类茶具。相对宜兴壶经常在壶体上雕刻梅、竹或动物等作为装饰,潮州朱泥手拉坯茶壶更为简洁,起初较少装饰,随着市场的需求才慢慢增加了一些装饰。潮州朱泥壶制作的技巧要求较为严格、规范,在泥土的处理上也十分讲究。也因为有细致而又严格的制泥程序,才具备可塑性强、光滑度高、生坯柔韧、干燥收缩率小的特点,使朱泥满足壶体小、壶坯薄的要求,制作工艺精巧雅致。

  潮州朱泥手拉壶的外形特点以圆体素面为主,并且壶身小、壶体薄。圆体,是因其成形工艺是依据辘轳旋转成形。而其壶身小、壶体薄的特点,是因为做壶人一般都在拉坯后修坯,把坯体修得很薄来追求精致的效果,以显示技艺的高超。这也是潮州朱泥手拉壶区别于其他茶壶的另一特点,它与潮州人的人文习俗有关,潮州人生活闲逸雅致,用器喜欢精巧,当然也关系到与工夫茶道对用器的要求。正如曾楚楠先生的《潮州工夫茶》一书中写道:“壶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其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而素面,是指表面不加任何装饰,这种制作方式使光华内敛的泥质尽显无遗。

  作为潮州工夫茶用器之一,朱泥壶的造型有着地域的特性,造型兼具实用与审美。由于一开始的创作是出于潮州人日常生活品茶的需要,所以根植于市井,没有文人雅士参与制作。但它的地位跟工夫茶一样,大雅之堂同样需要,因此不仅走进了市井,不久后也进入了文人圈子,雅俗共赏,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由于品茶已成为潮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所以,小小的茶壶可在“窗明几净”、“小院焚香”的地方,也可在“农院中、工栅内、荧屏侧、宴会间、泉石林亭、集市商局、工余酒后、假日良宵……”,到处都可见它的身影,做壶人追求的是在这小小的茶壶上尽传“和乐”的人文关怀,尽显自己的技艺。

  朱泥壶重功能实用,其实正是一种现实的美学。但是成就一把好壶,不全在技术,作者对美的理解也是决定因素。一把小小的壶能表达出人们的思想追求,例如一把圆体素面壶,只留壶身、壶嘴、壶的,以及壶把,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不加任何装饰,不仅工艺和客体实物结合得恰到好处,而且与空间相互对应,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轻松与舒展,弥漫着睿智的无为祥和,这正是潮州朱泥朴素雅致的风格和实用之美,也是传统手拉坯朱泥壶值得保留和发扬的地方。

  但好的朱泥壶,除工艺造型外,还要泡出的茶味道好。有时,同一种茶,在不同的壶泡出来的茶味道不一样。这与构件的安装、壶身上下部位的厚薄、泥的调配、火候的掌握等每项技巧的结合有关。什么时候安装壶嘴、壶把,泥的干湿程度控制、烧成温度的曲线控制、出窑时间,这些都要凭直觉和经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国际间交流的日增,潮州朱泥工夫茶壶在地域文化及外来陶艺的影响下,如何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特点和体现潮州传统造型的朱泥壶?

  首先从外形上说,其实手拉坯还可以做出很多造型。笔者曾参加过三次国际性陶艺活动,其中一次是应明尼苏达州鲁斯苏必烈湖大学的邀请,以艺术家身份参加国际柴烧研讨会,在研讨会的活动中,看到很多以手拉坯成形的方法,却能创造出不局限于圆体的茶壶造型。他们是拉坯后再通过手捏、板压、切割、变形等工艺再创造出符合自己审美及具有个人风格的造型。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日本京都“乐陶器”的不规则、不事雕饰,故意淡化技术的创作方式,寻求一种闲适的表达方式,这正是茶道本质的精髓。又如日本的“清水烧”生活陶艺,某些作品并没有明确的主题,但却表现出一种宽泛的意念,让人们自主地去感知其中的内涵,更多表现出一种素淡雅致,令人产生心清神怡的意境。

  正如目前现代陶艺所提倡的“作品要与环境相结合”的宗旨一样,潮州朱泥壶作为工夫茶道的用器之一,也应将工夫茶的其它配套用器和朱泥壶所放置的环境一起考虑,使之达到和谐,共同体现工夫茶“和、敬、精、乐”的精神。我们可以从工夫茶道的灵魂作为切入点,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又有地域特色,能反映潮州人生活品味,又不失茶道精神的朱泥茶壶,使茶壶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现在虽然有部分工艺师致力于这种新的探索,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潮州手拉坯朱泥壶的发展,需要作者有细腻的感情,用心观察生活,按潮州人的生活习惯与审美情趣,更应参考现在国际上流行的观念,用继承文化与艺术创作的心态,参考工业设计的理念,做出体现潮州特色的手拉坯朱泥壶。这样就更要求作者本身具备文化积淀及平和的心理素质,以及高远的眼界。

  潮州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品牌。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潮州手拉坯朱泥壶的发展也是历史悠久。以前潮州手拉坯朱泥壶一直埋没于潮州市井生活中,是由于朱泥壶本身是以模仿宜兴茶壶起步,没有太多自己的创造,以致茶壶上都不愿署上制作者的真实姓名。但是手拉坯朱泥壶的制作者一直在探索,开始走出自己的路。从前,一提起工夫茶,人们就会说:“宜兴茶壶为佳。”但现在情况已经不同。潮州的手拉坯朱泥壶已受到潮州人和海内外人士的喜爱。因此我们更应将手拉坯朱泥壶发扬光大以弘扬潮州文化。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对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把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并在创新中实现二者的发展,是彰显文化魅力,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茶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特点,并就茶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所谓环境艺术设计就是指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室内环境空间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提高空间使用功能,提高使用舒适度的一门实用性的技术。近年来,彰显文化魅力成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种发展趋势,而且彰显传统文化又成为一种风尚。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有的民族和区域特色更具魅力。把茶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应用,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对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和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茶的故乡,同样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就其内容来说主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等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也包括茶联、茶书、茶具、茶画等物质形态,同样也括茶艺、茶技等等。茶文化元素是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洗礼而存下来的茶文化中的精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我国茶文化元素的典型代表紫砂壶,从最初的泡茶的器具发展到今天集诗词、书画艺术等于一体,内容从开始的泡茶发展到今天融哲学、道德等方面的综合体。还有竹子、古木、根雕等茶文化元素以物抒情,情景相融,文化内涵丰富,也与现代人们的生活理念相适应。从材料、造型和审美上将茶文化元素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之中,恰恰与人们所追求的生活境界和环境艺术设计目标相吻合,为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发展提供了途径。

  茶文化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实现融合,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可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产生出以下新的效果。一是增强环境艺术设计活力。茶文化元素内容丰富,又富有极强的民族和区域特色,可以说是充满活力的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结合环境区域特点巧妙的融入茶文化元素,可以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具有民族性,使设计更体现地方特征,灵魂更加突出,作品的生命力更强,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具有文化色彩。二是增强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茶文化元素寓意深远,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思想空间。在环境艺术设计融入茶文化元素,可以让人通过这些元素所赋予的丰富内涵细心进行体味,让人们在这种充满茶文化元素的空间引导下进行思索,这种思维上的拓展比实际空间上的拓展更具有深远的意义,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大美,真正实现了我国古典“大美无言”。三是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加贴生活。茶文化元素来源于生活,经过发展又高于生活。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茶文化元素,使得设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而又在某程度上高于现实生活。这种根植于现实而又超脱了现实生活的环境艺术是一种能让人接受而又可以得到高级享受的精品,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追求。

  将茶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应用,实现了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文化性。茶文化元素是茶文化的精髓,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具有极高的文化性。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用茶文化元素,使文化、审美和艺术功能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是历史与潮流的结合,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必将使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性进一步彰显。二是民族性。茶文化元素的民族性是其最大的特点。而环境艺术设计的特色同样需要民族性来体现。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应用茶文化元素,通过茶文化元素鲜明的民族特征来彰显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三是艺术性。茶文化元素中的制作工艺、泡茶的技艺,与茶有关的诗词曲赋和茶画等等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通过恰当的方式去展示这些工艺和技艺,把茶诗词曲赋和茶画与环境巧妙结合,就是一种艺术的再造过程,必将产生出一种新的艺术作品。四是现代性。茶文化元素虽然代表的是一种传统文化,但当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这种充满现代气息的艺术创造中应用这些元素的时候,其所代表的含义明显已经超越了其在茶文化的涵义,是一种紧跟时尚潮流的发展,现代性已经在这些元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茶文化讲求清静典雅,所以在其空间元素上无不体现着这种特征。在茶文化元素中,树根、藤椅、紫砂壶就成为茶文化空间元素的代表,同时也通过这些文化元素构成了一幅恬静典雅的空间画面。这种材质的选择与现代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城市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显天然和质朴之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在现代都市中如果能用这些元素构建一个空间,定会让人产生一股气定神闲之感,也会使人身心舒畅,同时也体现了对茶文化淋漓尽致的运用原则。借鉴茶文化元素的这些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大胆吸纳这种在材质选择上的特点,多使用一些木质的材料,充分利用木质自然纹理,给人以柔和温暖的感觉。同时通过在草木等材质的选择上,使空间更加统一、协调,富有生命力,充分实现“草木皆有情”的意境,更让人感到自然气息,体现人文上的关怀。特别是在一些私人空间和高雅空间中应用茶文化元素在材质运用上的理念,并富于现代生活气息,给人美和舒适的感觉,从而使环境艺术设计更为成功。

  环境装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结构确定后装饰性就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而且这种装饰性更多体现在软装与相关配饰等方面,通过家具和装饰物品的合理设置,实现功能的创新。在我国茶文化中精美的茶具,与茶有关诗词曲赋、茶画等具有特别的艺术气息,本身就是一件件艺术品。如果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这些元素选择性地进行应用,并结合空间情况进行合理设置,一定会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彰显民族文化的魅力。笔者在某茶乡见到过一个茶楼,虽然原建筑不具备优势,但通过精心布局和摆设,营造出了浓厚的明清风格。各种年代家俱分布其中,紫砂壶,与茶有关诗词曲赋、茶画等被巧妙的摆放在茶楼中,再配有现代技术的灯光,仿佛让人走进了一个古老茶叶之乡,茶文化元素又好像随时向人们诉说着我国悠久的茶文化,让人流连忘返,真正实现了茶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

  环境艺术设计中创造二次空间,实现环境层次的丰富是一种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茶文化元素中的竹子、青砖、茶画等都可以用来实现空间的围合和整合,从而实现空间象征性分隔。通过这种分隔营造不同的意境,设置一些虚拟的场景。同时对茶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应用,不仅实现了空间功能的再造,当人们在这些空间中活动时,又可以充分感受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引起人思想的不断变化。笔者见过一个公共阅览室,通过竹子这种茶文化元素进行了空间的分割,然后营造出不同的文化空间,让人们的思绪随着空间的变化,接受不同知识的熏陶,那种虚实、意境之美让人感叹,环境艺术的设计的效果也通过这茶文化元素的合理应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营造氛围是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种氛围的营造必须通过空间各元素的配合才能实现。可以想象,在一个空间内浓厚乡村气息的藤竹茶几,再加上竹子、紫砂壶这些茶文化元素的点缀,定会把茶天然的这种特征阐释得盎然有趣,让人在田园生活中遨游。当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适当的方式对茶诗词曲赋、画等创新应用,与其它民族文化元素实现有机结合,实现搭配统一和谐,一定会在特定空间内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借助环境艺术来传递文化气息的做法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趋势。

  茶文化的中心是和谐,茶文化元素是和谐的具体体现。这种和谐体现在“茶艺”的和谐、“茶礼”的和谐与“茶具”的和谐上。这种以艺、礼、具虚实结合表达和谐思想的做法,体现了神形统一。这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环境艺术设计要实现新发展,就应当充分理解茶文化元素中这种高超的思想表达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应用,这样定会设计出环境艺术的精品。

  环境艺术设计一方面是静止空间上的设置,同时也包括一些互动环境上的设计。在这些互动环境艺术的设计中,可以参考茶文化中技艺表演的元素,通过真实的表演,拓展环境艺术设计上的信息量互动性,给人听觉、视觉上的拓展,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

  茶文化元素内涵丰富,是思想与文化的统一体。在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上,应用茶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发展的基本趋势。从环境艺术设计材质的选择、布局设计、空间层次实现、氛围意境营造、视觉听觉拓展上创新应用茶文化元素,从茶文化元素中吸取养分,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应用,定会为环境艺术设计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

  [1]沟睿.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11):94.

  [2]车玥珣.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及运用[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4(4):35-36.

  [4]牛玉慧.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福建茶叶2016(1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