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头茶也出现了产能过剩。但2016-2018年,普洱茶市场仍然非常好做。
真正造成经济危机的是路有冻死骨、穷人太穷,导致了很大一部分人,消费不起商品。
只靠中产和少数富豪,根本不足以支撑消费市场的内循环。正是这个原因,才有了脱贫攻坚的千秋大业。
为的是:让大家都有消费能力——商品消耗掉——企业有现金流——招人——再生产商品——工作有收入——消费商品,从根源上,让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可是,如果茶叶价格的涨幅,远超收入的增长速度。虚高的茶价,会让普通茶友喝不起山头茶。
茶农采茶制茶——茶商运营卖茶——茶客喝茶,每一个节点,赚合理的利润,各自把控好品质,品质好,吸引更多的人喝普洱茶,进一步做大市场。
比如,茶农掌握原材料,一般的山头茶,茶商拿茶,量大,500一公斤,茶商在终端卖1000一公斤。
不谈名山,一般品质好有特色的古树茶,卖1000块一公斤的价格,市场是能接受的。
这时候,茶叶很好卖,茶农茶商的日子都好过,大家都能赚到钱,在一起其乐融融,你好我好,称兄道弟。
云南茶叶生态那么好,古树茶,滋味滋味厚重,极有风格,爱茶的人,只要喝得起,谁不想喝点品质好茶。
19年的时候,云南山头茶的价格,疯涨了一波。从老班章开始,天价茶王树拍卖,吸引散客上山,一睹茶王的芳容开云全站。
随着茶客走进茶山,山头茶表面毫无波澜,背地里,茶农和茶商却开始了无声的恶性竞争。
一个散客,一年只要5公斤古树茶。原本茶商拿茶时500一公斤的茶叶,茶客敢开2000一公斤。
就这样,古树茶市场,原本茶农制茶,茶商卖茶,各司其职,各赚各的利润的良性循环,被打破了。
比如,茶叶拿得少,原料1800一公斤。但包茶园,原料成本能降到1500一公斤,那就包茶园吧。
加上古树茶贵新不贵陈,茶商的主要现金流,都流到了茶农手里,自己换来了一堆茶叶库存。
这就有了奇怪的现象:茶农越来越富,房子越建越高。反而茶商,卖茶的路上,越做越穷,仅仅赚了一大堆库存。
所以,我们看到了,茶山上原本称兄道弟的茶农和茶山,都变成各干各的,甚至反目成仇了。
这时候,茶农又发现了:原来,茶叶要好卖,还是得像前些年一样,有个老板在后面支持啊!
于是,茶农没钱的时候,硬着头皮找茶商:哥啊,老板啊,生活压力太大了,能不能借点钱用用。
茶商一看,心想:前两年挖老子客户的时候,给我涨价的时候,你没有想过风水轮流转吧。
心里虽然这么想,但茶农毕竟掌握原材料,茶商还要做茶,利益面前,不能闹得太僵。手里有钱,还是拉一把吧。
茶农一脸懵:“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这茶叶价格涨起来容易吗?现在你要求我降原料价,这不是欺负我们茶农吗?
茶商也是一脸懵:大哥啊!市场卖2100一公斤的茶叶,你一个人拿走了1800,这让我卖茶没动力啊!
然而,茶商知道:茶叶价格,不可能无限制涨。当茶客喝不起,品质再好,开云全站也只能戒了,开云全站或消费降级,开云全站喝品质一般的茶,或改喝别的茶。涨价,那是挖坑埋自己。
茶商毕竟客户多、底子厚,前些年原料便宜,库存里的好茶,卖得也便宜,稳扎稳打做茶的茶商,小日子比茶农好一些(名山茶农除外)。
这时候,茶农只能很憋屈地说:都是茶商炒作,伤害我们茶农,让茶叶卖不出去啊!
今天,茶叶市场的困境,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这是社会运转规律,作用在茶行业的缩影。
大到王朝300年困境,中到几十年一次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小到茶叶涨价后就不愿降,都是利益分配后,矛盾无法调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