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上白云头。春天采茶抽茶芽,快趁时光掐细茶……”时下的蕉岭,放眼望去,满目青绿,一垄垄茶树,汇聚成一道道“绿浪”,随着地形起伏在山间“涌动”,延绵不绝。
沿着蜿蜒的山路进入南磜镇多宝村,行至大山深处,连片的茶林沿着优美的弧线若隐若现。绿意葱茏的茶山间,数名茶农腰间挎着布袋,分散在茶垄间,手指在茶尖上翻飞舞动,不一会儿青翠的茶青便装满了茶篓。
“茶叶是我们村的特色支柱产业,基本上全村都种茶。全村茶园面积约1100亩,多以采摘春茶和晚秋茶为主。”多宝村村委会副主任郭茂洪告诉笔者,他家后山的茶园目前已进入采摘收尾阶段,但还有不少工人在忙活。“采茶时要注意掐下像这样的‘一芽两叶’便算得上是优质茶坯。”他边说边熟练地示范采茶动作,“我们村地处山区,境内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具有种植茶叶得天独厚的优势,出产的富硒红茶条索肥壮、色泽乌润,饮之香气馥郁。因其富含氨基酸,滋味醇厚、口感回甘、品质上乘,深受茶客喜爱。”郭茂洪说,他每年都能接到不少粤港澳大湾区“回头客”的订单。
跟着郭茂洪的脚步,笔者来到一间制茶厂生产车间。只见村民们正有条不紊地运作着炒茶机,进行制茶的各道工序。“我们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加强源头管控,强化标准化生产流程,深化溯源体系建设,围绕‘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产业链的升级,全力提升多宝富硒红茶产品品质。”郭茂洪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补齐茶叶制作短板,寻求产业发展新思路,辐射带动茶叶提质、村民增收。
因茶致富、因茶兴村的故事还在新铺镇黄坑村上演。走进新铺镇黄坑村茶场,一畦畦、一层层依山而种的茶树,吐露新芽,芽嫩茶香,碧绿连绵。置身于茶园里埋头劳作的茶农们边纵情放歌,边指尖翻飞,与同伴们自如地穿梭在茶垄间有序采摘着新茶。
“茶忙时节,我们每天早上7点左右就会统一乘车到茶场来采茶。一天大概可以采50斤茶青,工钱每天能领到120元。”钟阿姨告诉笔者,她已经有10多年的采茶经验,每年的春茶采摘季节,她都会过来茶场帮忙采茶,半个月的采摘期可以给她带来2000多元的收入。
“我们村种茶已有360多年历史。据清康熙元年出版的《镇平县志》记载,黄坑村民于1662年开始,在山高林密的缓坡地上零星种植茶树。现在全村以茶为生,家家户户都种茶,茶叶总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黄坑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钰明介绍,新铺镇黄坑村(黄坑茶叶)已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茶叶更是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一片片“金叶子”成功带动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预计今年毛茶产量约18万斤,成品茶年产值将超1000万元。”曾钰明说。
好山好水种好茶开云全站。据蕉岭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蕉岭因境内属亚热带地区海洋性季风气候,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十分适宜茶叶生长。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约1.3万亩,种植品种主要包括梅占、水仙、岭头单丛、金萱等,新铺镇黄坑村、东陂村,南磜镇多宝村、皇佑村、蓝源村,长潭镇百美村等是蕉岭茶叶主产区。目前,全县共培育茶叶经营主体68家,含市级龙头企业2家,取得SC认证8家,全县100亩以上的茶园基地13家。“蕉岭绿茶”先后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我们通过成立茶叶协会,积极开展茶产业绿色发展培训、茶叶品牌营销、茶文化普及和茶行业标准制定等服务工作,实现茶企和茶农技术、信息共享,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蕉岭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将立足生态发展区位,充分发挥山区富硒水土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从种茶、制茶、卖茶到塑造品牌、带动增收,推动三产融合,不断做大扶强富民茶、品牌茶。开云全站